⑤S.亨廷顿把当代全球化完全当作文化全球化, 这无疑是把当代的总体性全球化加以片面化了。
第二,她清楚地意识到:数据模型在社会中的反复使用所导致的反馈回路,具有固化模型使用者偏见的隐蔽作用——譬如,美国警察对于特定有色人种的偏见,一旦被模型固化,就会导致对于该族群的更多的司法检查,而由此激起的敌意则会进一步导致相关族群的更多犯罪活动,并最终使得原来的模型的参数设置被合理化。关于这种抹杀所导致的严重社会后果,儒家在西汉的盐铁辩论中已经作出了清楚的展示,在此不再赘述。
而与德州基督教大学的这种剑走偏锋相比,贝勒大学的做法就显得在道德上更为越界。阻止实现这一草案的消极因素主要来自于三方面:第一,传统儒学教育对于现代科技的疏离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实践这一混合式方案的人才的数量。第一个问题是:她意识到任何数据模型都只是对于现实的一种简化,因此,任何一种数学模式的参数设置方式都会体现出模型设置者的特定兴趣——比如,资本运作者会特别关注那些对榨取价值有关的参数,正如西汉的统治者会特别关注那些与执行帝国的战争政策有关的地方资源一样。同时,现代化的工业产生模式所造成的家庭内部的空间分离(譬如在某些农村地区造成的空巢现象),甚至在相当程度上也削弱了最小规模的家庭单位的凝聚力。由此看来,由于数据模型自身的算法不透明性,模型使用者非常容易利用由此导致的信息不对称性来为资方获取利益,并使得模型本身成为对于底层民众利益的收割机。
换言之,并非是酒驾记录越多保费就缴越多,反而是用户越穷保费就缴越多。而在进入工业革命后,这样的前现代的准家族式社会架构中的某些现代变种,也依然在发挥积极的作用。西方学者S.亨廷顿④认为, 在这个新的世界里, 最普遍的、重要的和危险的冲突不是社会阶级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 或其他以经济来划分的集团之间的冲突, 而是属于不同文化实体的人民之间的冲突。
因此, 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 在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以及世界历史和全球化理论基础上, 结合当代全球化的新形势, 深入理解和阐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 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在当下的语境中, 普世价值就是指西方价值;而共同价值则是指人类在共同利益、共同需求基础上形成的共善。当代全球化作为一种总体性全球化必然走向深入。其三, 总体性全球化时期。
在这一共同体中, 要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统一起来加以考量, 把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同时视为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危机。弗朗索瓦·佩鲁在《新的发展观》中认为, 这种发展观就是以发展的某些手段、某些阶段性标准, 诸如经济的增长、资源的利用水平等当作发展本身以及发展的终极价值, 从而导致了人类的生存危机。
毋庸讳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的总纲领, 它指导中国展开了迄今40年的改革开放, 并取得了无与伦比的成就。当代全球化是马克思设想的人类世界历史进程即全球化运动的重要阶段, 即总体性全球化阶段。这是反复磋商、广泛沟通的结果, 是构建人类共同价值的成功案例。这种本质性矛盾是文化同质化和文化异质化两种趋势的矛盾。
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殖民主义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从表现方式看, 文化普遍论和文化相对论这两种逻辑, 一度成为当代全球化初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后发展国家和民族之间在相互作用、相互抵牾中所持守的文化逻辑。旧的发展观把发展的某些手段、某些阶段性标准 (如经济的增长、资源的利用水平等) 当作发展本身以及发展的终极价值, 引发了诸多的全球性问题。在当代全球化初期, 总体性全球化的主要矛盾表现为文化同质化与文化异质化的矛盾。
西方中心论者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其他人更正确, 于是便把它作为衡量其他生活方式的唯一准则。……文化既是分裂的力量, 又是统一的力量。
但重要的是, S.亨廷顿指出了当代全球化的重要一维———文化之维, 这是总体性全球化的重要维度。特化是指一种文化与特定环境相匹配, 变成了绝对特殊的文化, 这样的文化往往趋于保守和封闭。
生存价值是人类存在的基础性价值, 是人类生存的最低要求和基本要求。稍后, 关于热核武器的辩论更给人们展现了人类自我毁灭的可怕前景, 而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则把这一前景具体化了。所谓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 实际上就是全球化的发展演化过程。由之, 发掘中国道路、中国方案普遍性维度的重要性愈益显现。其中, 文化异质化是一种个性化或多元化趋势, 它代表着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和特殊性。人类的生存价值与发展价值是统一的, 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 就有什么样的现实和历史样态。
但作为特殊性, 它在产生之初就是一种具有一定防御性意义的概念———换言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针对国际共产主义普遍性平台不再存在之后提出来的特殊性理论。当代全球化作为总体性全球化, 在它的初期有着非常特殊与复杂的矛盾和冲突, 政治经济之间的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矛盾、资源不均衡的矛盾等交织在一起, 呈现出十分复杂的局面。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 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 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可见,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
另一方面,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共同价值不仅包括了人类的生存价值, 还包括了人类的发展价值乃至世界各民族文化传统的理想价值。因此,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和实践是带有普遍性维度的。
在欧洲, 世界历史运动即全球化运动是从15世纪起, 随着欧洲殖民主义扩张就已经开始, 迄今已历六百多年。7 文化人类学的文化进化论学派提出, 文化的进化分为特殊进化和普遍进化, 特殊进化即形成所谓特化向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不是指谓中国传统文化的固有特色, 而是一个具有创造性内涵的概念;它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特殊性概念, 而是一个开放性的概念。生存和发展是人类的共同主题。
由此, 逐渐形成了西方中心论的观念:西方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 各落后民族文化都必须以西方文化为榜样和典范;西方文化理念、思想和文化价值以及意识形态带有普遍性, 代表人类文化的发展方向, 西方的发展道路是世界普遍遵循的道路。所以, 以往的全球化实际上只是以物质主义、功利主义、资本扩张为基础的全球化, 即以片面的资本主义的物质价值、生存价值为基础的全球化。
但是, 世界历史运动是历史的必然, 是符合规律的历史过程。多年来, 我们努力发展本国的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概念主要反映的是国际间文化价值观念及其实现手段的交流、竞争和比较;它的提出, 意味着在全球化过程中, 文化的力量越来越成为主要力量。
但是, 由于它来源于文化人类学家对原始民族的观察, 而且具有消解西方中心论的作用, 所以, 文化相对论与落后国家和民族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在此意义上可以说,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和实践, 使西方物质主义的现代化和全球化运动发生了根本转换, 即由以生存价值为关联基础到生存价值与发展价值的统一。
2 应当注意, 我们以往对S.亨廷顿的看法有些误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超越了以往全球化的单维物质主义基础, 实现了生存价值与发展价值的统一。三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意味着, 当代全球化的普遍性理念由西方的普世价值转换为人类的共同价值。在上述意义上,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 使得这种普遍性维度有了具体体现和表征方式。
4 欧文·拉兹洛编:《多种文化的星球》, 戴侃、辛未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第230页。一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对于广大的后发展国家和民族越来越具有示范性和普遍意义;另一方面, 改革开放也使中国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中国的经济体量已经跃居世界前列, 中国的综合国力得以大大提升。
在人类的世界历史进程中, 在六百多年的全球化运动中, 在当代总体性全球化过程中,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第一次以非西方中心的立场即涵括世界各民族需求和利益的立场, 构建了一种总体逻辑:它既包括世界安全关系、经贸关系的普遍原则, 也包括全球文化互动的交流原则;其核心价值则是由世界各民族的共同价值凝聚而成。这就揭示了资本主义普世价值的虚假性或虚幻性。
但是,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继续发展, 我们逐渐发展出具有创造性内涵的特色概念。……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 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